|
||
2010年全球景氣確已從2009年谷底復甦,其實質GDP可望高於2008年之水準,呈現出一個完整的V字型復甦形態。惟在目前復甦過程中卻出現如下三個經濟困境,這將影響今後景氣復甦力道的持續性,甚或轉折向下。 第一、 新興國家高成長不足以填補成熟國家需求不足之困境。在2010年上半年以及下半年之預測,以歐美日為主的成熟國家的成長率大都不及主要新興國家之三分之一。據統計,今年以來世界貿易的成長率由1月之6.3%降為6月之3.6%,反映全球景氣擴張趨緩,全球主要機構的預測也顯示明年景氣不會比今年好,影響所及,美國主要500家公司純益增加率的預測也從2010年的36%下降至2011年的15%。 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歐美日合計的需求缺口(GDP減其潛在供給之差)約1兆美元,由於歐美日GDP總和占全球比重約六成,對全球景氣尚具相當大影響力,加以新興國家平均每人國民所得水準尚低,因此單以新興國家高成長所帶動的進口需求,尚難以填補歐美日需求缺口,可預期歐美日通縮壓力將持續一段時間。 第二、景氣復甦未能改善勞動市場的困境。2009年下半年以來,全球景氣雖已見復甦跡象,但因企業對景氣前景仍存有疑慮,對目前景氣的復甦暫以增加工時來因應,而對增加投資和僱用則顯得相對保守,以致各國因金融海嘯造成高失業率迄今居高不下,尤以歐美日成熟國家最為顯著。例如,比較2008年底與2010年6月底失業率,歐元區由8.2%上升至10.0%,美國由7.4%上升至9.5%,日本由4.4%上升至5.3%。 歐美日的民間消費占GDP的比重甚高,皆將近六成,其中美國更高達近七成,其變動對景氣影響甚大。勞動市場的表現較經濟成長率更能直接有效反映一國經濟是否穩健成長。只要勞動市場沒起色,薪資就難提高,這降低勞動所得分配率,直接抑制民間消費和住宅需求,內需驅動型的經濟成長就難於被激發,當然,工資和物價之間螺旋式的通貨膨脹也不易發生,而歐美日的高失業率正也反映出當地經濟的通縮現象。 第三、 資金流向新興市場的困境。後金融海嘯的貨幣政策走向,成熟國家與新興國家各不相同。歐美日為防止其國內經濟二次衰退的發生,持續維持在因應2008年金融海嘯時所採取的超寬鬆貨幣政策,而新興國家為防止其國內通貨膨脹則轉向採取緊縮貨幣政策,例如,中國、印度、韓國、泰國、新加坡、巴西、智利等國;再者,歐美日企業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績效轉好,其內部累計的閒置資金,據官方統計,迄至今年3月底合計高達約5兆美元。 歐美日在國內景氣持續低迷和利率超低的情形之下,其貨幣政策未能引導資金留在國內使用,反而導致國內過剩資金流向報酬率較高的新興國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游資最近炒熱了新興國家的債券市場,甚至時有資金在股市與債市之間飄游的現象,反映這些游資是到新興市場做套利、套匯和避險的短暫運用,而非去做較中長期的投資之用。這種情形恐有形成「債市泡沫」或「資產泡沫」之慮。未來新興國家的高成長若未能持續甚至減緩,或歐美日景氣轉好導致資金流向反轉,類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其股債匯市皆重挫的情景難免不會重演。因此,歐美日與新興國家的貨幣當局之間恐需未雨綢繆,做妥適的政策協調,以防止這種金融混亂情形的發生。 全球景氣的復甦有賴歐美日景氣的穩健復甦,而帶動其景氣上升的觀察重點,在於其寬鬆的貨幣政策是否能留住國內資金,以及提高其國內就業水準和民間消費比重。 (作者是台新金控顧問) 【2010/09/23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