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克魯曼專欄/信評機構 信用掃地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
2010.04.27 03:34 am
 

這幾天參議院常設調查小組委員會公布取自華爾街的電子郵件,不斷成為新聞焦點,但該注意的其實是信評機構員工的電子郵件。

信評機構給價值數千億美元的可疑資產最高等級的信用評等,但後來這些資產幾乎悉數變成有毒廢物。這一點都不誇張,2006年發行的AAA級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如今有93%淪為垃圾等級。

那些電郵披露的是一個腐敗系統,而這套系統是目前金改提案沒改到的地方。

信評機構起初是以市場研究者之姿出現,銷售公司債的評估給考慮買那些債券的投資人。不過最後他們變成受僱於要賣債券的人,為那些債券提供保證。

這些保證在整個金融體系扮演要角,尤其是對退休基金等的機構投資人,他們只買最高等級的債券。

這套系統表面上看來崇高偉大,但潛藏龐大的利益衝突。發債者可以從多家信評機構中,挑選最有利他們的打交道,甚至威脅如果「太認真」,就不和他們做生意。愈來愈常見的發債者是華爾街機構,他們把次貸這類債券層層拆解,再包裝成證券來賣。整個過程有沒有問題,再明顯也不過。

參院調查小組把重點放在穆迪和標準普爾這兩家最大信評機構,結果其中一封電郵顯示,一名標普員工解釋有必要開會「討論調整標準」,以評估房屋抵押證券,「因為目前正面臨丟掉生意的威脅」。另一封郵件則抱怨要使用資源「美化次貸和alt-A房貸的數字,以保住市占率。」這些信評業者顯然在扭曲他們的評估,只為取悅客戶。

結果這些不忠實的評判,讓金融體系承擔過高風險。如何防範這類情況重現?

即將在參院表決的金改法案,唯一一個可能有辦法治這些信評業者的條款只有更容易讓他們吃上官司,但這絕對不夠,需要徹底改變對信評業者的誘因,不能再讓他們靠販賣統計數字來賺錢,甚至該從根本結束這種發債者付費的制度。

紐約大學理查森和懷特教授的提議值得參考。他們建議發債公司要繼續付費給信評機構,評斷這些債券,但由證管會(SEC)決定哪家機構能做到生意。

我們可以假裝金融危機不過是誠實的錯誤所致,但事實並非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個腐敗的系統造成,信評機構是其中很大一環。(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編譯廖玉玲)

【2010/04/27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ULL0515 的頭像
    BULL0515

    我的品牌

    BULL0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