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奢侈稅」肥了誰?
非凡新聞周刊 2010/12/30
遺贈稅、土增稅大幅調降、健保費大幅調漲都對這群社會中堅分子不公平,台灣稅制已懲罰「認真工作」者,如今連省吃儉用一年想要買個十萬名包、百萬名車對自己好一點,都得再繳一次重稅,讓人怎麼不氣?
【撰文/李文娟】

我向來力倡消弭貧富差距,報載財政部研議開辦奢侈稅,卻期期以為不可。

 

部分官員「想得妙」,奢侈稅一開徵,除了能彌補空虛的台灣國庫,更能立刻導致消費者減少購買名包名表,而這些奢侈品又多為進口品,金額便可轉移來購買本土「價廉物美」的「台灣精品」,一舉多得。

 

財政部長李述德強調,一般民眾的消費不會受到影響, 「三、五萬元以內的消費不叫做奢侈」,不會對單價三、五萬元以內的消費多課一筆稅捐……;但李部長可能不了解的是,若真依他的規畫,等於替所有奢侈品畫下一條界限,三、五萬元以下的,都不必稱為奢侈品了。

 

眾所皆知,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售價並不與製造成本直接相關,反而有「身分彰顯」的效用,在經濟學上稱作「炫耀財」,有別於傳統商品的供需法則,是「愈賣愈貴、愈貴愈賣」,好比十年前,一個一線名牌包的價格只要二、三萬元,十年後,式樣材質並不見什麼大躍進,價格卻已十萬元起跳。

 

有能力消費得起這些商品的消費者,也有能力進行國際旅行(他們通常亞洲各城市跑透透),課稅後極有可能轉戰其他地區消費,於是頂級消費者必將降低了在台灣的消費力,除非別墅、跑車這類「帶不走」的商品,精品廠商將最直接感到壓力,業績必將因此下滑。

 

全球一體化、資本集中化、人口城市化大勢已定,全世界都面臨M型社會挑戰,各國政府也都在展開高階人才、資金爭奪戰,各項施政重點都鎖定努力招商,此時台灣端出政策促進服務業升級、吸引高端觀光客都來不及了,就算觀光客可以退稅,但台灣若祭出奢侈品重稅,導致精品消費市場萎縮,又怎能提升服務水準,與其他城市競爭呢?

 

想當年瑞士就是靠著高端的金融服務和精品雲集,才創造了超高的人均所得水準,台灣想要擺脫「賺微薄代工利潤」的「製造業思惟」,針對高價奢侈品,不但不該重稅,反而要輕稅、免稅,最好它們在台北的訂價要遠遠低於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配合頂級精品、美食的服務水準,才能讓亞洲豪客齊聚台北,也能促進服務業一併升級。

 

增加二成奢侈稅,富豪們可能不在乎,但對於以薪資所得為主的台灣中產階級而言,又是一大打擊,遺贈稅、土增稅大幅調降、健保費大幅調漲都對這群社會中堅分子不公平,台灣稅制已懲罰「認真工作」者,如今連省吃儉用一年想要買個十萬名包、百萬名車對自己好一點,都得再繳一次重稅,讓人怎麼不氣?

 

對有錢人課重稅很容易獲得社會共鳴,然而,這只是「單細胞思惟」,奢侈稅對鼓勵消費、促進服務業升級、搶救失業、提升國家競爭力、增加國民所得都不利,官員和立法諸公們最好再想清楚一點。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新聞周刊》2011年246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ULL0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