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周遊華爾街/政府猛養債 銀行抱地雷
【經濟日報╱耶維斯(Peter Eavis)】
2010.02.08 03:26 am
 

次級房貸證券重創了銀行體系。隨著希臘危機造成全球市場又一波恐慌,「次級」政府債券現在又將衝擊銀行嗎?

當政府或者說主權借貸人大肆舉債填補預算赤字時,銀行總是這些債務的大買主。關鍵因素是,當經濟疲軟時,銀行總在尋求企業或消費貸款以外更安全的投資。

但還有另一個制度上的誘因:銀行去買政府債,投資政府資產,可以只提撥極少的資本準備,甚至零準備。這是因為政府債通常享有很高的信用評等,可以假設很難倒債,所以不需太多準備金。但是當初次貸包裹成的證券在銷售時也享有極高信評。曼哈頓機構(Manhattan Institute)研究員蓋里納(Nicole Gelinas)認為,拿掉這種低資本準備的誘因,可以讓銀行面對公債投資時更有市場紀律。

這種體制推高政府公債的需求,政府不太會想改變。但隨著全球監管機關正在推動銀行體系的改革,各國央行可能會想降低信用評等提供的擔保能力,避免金融體系累積了過多政府債。

希臘債信危機顯示當前的作法需要改變。希臘政府公債的需求已經枯竭,使銀行難以用這些公債作為擔保品拿去借錢。結果是即便希臘的信評遭到降級,歐洲央行仍必須介入,收受希臘債作為擔保品以借錢給銀行。

銀行業與揮霍的政府能如何構成共生關係,形成失靈的經濟體系,日本近年的發展就是個明證:隨著公債在銀行資產的比重愈來愈大,銀行體系在經濟中扮演的關鍵放貸角色,卻日益萎縮。

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日本政府總負債今年將高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19%,幾乎比1998年時的120%倍增。而根據Pali資本公司估計,1998年時,日本銀行體系中日本政府公債只佔4%左右,貸款則有逾60%;現在,日本公債占銀行資產的15%,貸款資產則降至54%。

目前,美國政府公債只構成主要商業銀行中的2.32%資產。但如果加上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 )所發行,實質上由政府擔保的「機構債」,美國銀行資產的「主權曝險」部位高達12.3%。

更嚴重的是,過去12個月中,大銀行的公債與機構債持有數額增加了8.5%,放貸卻萎縮了6%。

政府的確可以用印鈔票的方式來償還債務。但如果投資人憂慮印鈔票終將造成貨幣無可挽回地貶值,就會讓公債價格暴跌,使持有公債的銀行損失慘重。史有明證,政府倒債或者超級通膨的確會發生。根據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與羅格夫(Kenneth Rogoff)兩位經濟學者的研究,1900年以來,國際上已經發生了至少三波重大的主權債務損失。

目前提議的國際金改計畫中,有一項作法可能間接改善這個問題。這個作法是限制銀行對單一類資產的持有比重,不能超過提撥給這類資產的資本準備比例。由於這種作法不計算所謂的風險加權,不用信評等級去增加銀行持有的誘因,銀行就比較不會有興趣去買殖利率相對偏低的政府債。

但是一些國家的銀行在這種直接的槓桿限制下,會顯得更為脆弱,讓許多國家可能不願採納。而且,儘管美國一直都有這種直接的資產比重限制,銀行照樣在1990年代初期瘋狂搶進房利美與房地美的證券,然後在1994年聯準會開始升息時,蒙受損失。

所以,監管機關有必要改善當前的作法,讓銀行在借錢給政府時願意三思而後行。(作者Peter Eavis是道瓊社專欄作家/編譯陳家齊)

【2010/02/08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ULL0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